requestId:68853321792378.63093326.
位于歙縣FRP北岸鎮大阜村小灣的金竹新村安置區,原金竹村是特大型地質災害點。潘成攝
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從根本上改善貧困群眾生存和發展環境——
搬得出舞臺背板斬斷落后封閉的“窮根子”
11月3日活動佈置,記者來到阜南縣公橋鄉公橋村,一幢幢紅白相間的嶄新樓房映入眼簾。村中心戲臺上,慶祝搬遷戶入住的文藝演出精彩紛呈,搬遷群眾和幫扶干部們看得津津有味。“公橋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程是縣扶貧攻堅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安置點設計規劃搬遷安置人口48戶193人,其中安置舞臺背板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戶121人。”公橋鄉扶貧專職副書記胡鑫說,目前完成分房工作,已搬遷入住16戶。
踏進因病致貧的喬玉秀一家的新居,立玖陽視覺刻被其整潔敞亮吸引,窗明幾凈,瓷磚鋪就的客廳、一應俱全的廚房……100平方米的新房讓喬玉秀一家攤位設計笑得合不攏嘴。“心里得勁得很,做夢都沒想過能住上這么好的房子。”喬玉秀家中4口人,丈夫因為腿傷只能在工地打零工,日子過得緊緊沈浸式體驗巴巴。“以前住在公橋鄉許樓村的土房子里,一間住人,一間是鍋灶,冬天漏風,下雨漏水。現在沒花一分錢住上了新房,3個臥室,還有陽臺、淋浴、廚房灶臺、衛生間,啥都不缺。”
“國家級貧困縣阜南縣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目前仍有10.8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沿淮蒙洪洼地區基礎設施差、居住環境差、產業基礎差難題的治本之策。”阜南縣縣長李云川說,縣委、縣政府本著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宗旨,把最好的地段、最好的位置留出來建安置小區,真正讓搬遷戶享受到與城鎮居民同樣的生活環境和就業條件,斬斷落后、封閉的“窮根人形立牌子”。“2017年阜南縣新建6個集中安置點,計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29廣告設計戶1289人。目前,已有1個安置點完成搬遷安置,另外5個安置點也已全部完成主體工攤位設計程建設任務,基本達到搬遷入住條件。”
“國家發改委下達我省2017年度搬遷總規模為35121人,總投資19.93億元,涉及25個縣(市、區)。”省發改委以工代賑處處長胡浩民介紹,目前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進展順利,截至10月底,全省25個縣(市、區)472個安置點、11132套安置住房的建設任務已基本完成;現已實施搬遷4987戶平面設計、16900人;到今年年底可全面完成35121人的搬遷入住任務。全省累計完成工程投資16.6億元,占總投資的83.3%,其中住房建設完成投資10.76億元。
穩得住建設宜居宜業安置點
48歲的村民王偉家有5口人,原來住在公橋鄉唐林村,如今搬進了120平方米的新居。“原來只有3間磚木房,經常漏水,一下雨就塌了,現在終于有地方安身了。”他告訴記者,根據政策,貧困群眾搬遷后舊房必須拆除復墾,起初他對宅基地復墾有顧慮,對今后生活前景有點不自信,擔心適應不了城鎮生活失去退路。“品牌活動實在沒想到這里這么大圖輸出好,真像是天上掉下來個大元寶。”他憨厚地笑著說。
“我們始終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關鍵環節,下大決心、花真功夫讓貧困地區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實現可持續發展。”阜南縣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嚴把搬遷對象準入關,守住搬遷對象精準的“界線”。所有搬遷戶均按照“戶申請、組評議、村票決、鎮(鄉)審核、縣認定”和“兩公示、一公告”的辦法予以確認。嚴格政策標準,守住人均住房建設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的“互動裝置標線”。在征求搬遷戶意愿的基礎上,設計了50平方米、75平方米、100平方米品牌活動、125平方米4種戶型供搬遷戶選擇。守住搬遷不舉債的“底線”,嚴格控制建房成本。建房啟動儀式所需資金除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外,其他均通過縣財政補助和農發行長期貸款解決。同時加強工程管理,守住項目規范管理的“紅線”,確保搬遷戶“拎包即住”。在資金監管方面,守住資金使用管理的“高壓線”。縣交投公司負責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建設相關資金的管理,建立資金臺賬,做到專款經典大圖專用全息投影。
“這里配套完善,生活越來越有奔頭!”29歲的搬遷戶李厚利說,今年9月份剛搬進公橋村的新居,發現生品牌活動活便利多了,送兒子上學再也不用跋涉幾里山路,家門口附近上學很方便。
“我們以宜居宜業的理念推道具製作進易地搬遷。在布局安置點時,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規劃相協調、相銜接。”李云川說,在選址上盡可能向鎮區中心地段集中,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作為鄉村旅游點進行規劃設計,統一風格風貌、完善路網體系、布局配套產業。同時,突出設施配套,堅持以安置小區有城鎮的水平、就業的條件、可持續增收渠道為原則,建設水、電、路、氣、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用心用情用力把安置點打造成美麗鄉村的示范點、花園式的小區。
當地在戶口遷移方面,公安機關免費為搬遷戶統一辦理戶口遷移手續;在子女經典大圖入學方面,搬遷對象子女全部納入安置地學校就讀,確保搬遷過程中學業不中斷。在社保政策接續方面,符合條件的搬遷戶繼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特別是五保戶、低保戶和殘疾人等特困群體。
能致富堅持搬遷與脫貧同步
11月3日,記者來到阜南縣方集鎮扶貧就業基地,“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標語十分醒目。在就業包裝設計基地的服裝車間,女工李娟剛從安置包裝盒點新居返回準備開工。“把孩子安頓好,我才過來,所幸車間就在家門口,步行不到五分鐘。”她對記者說,以前一家六口在范莊洪堤上住了十多年,丈夫在外地打工,她一個人照顧一家老小,因身體原因沒有工作,缺乏經濟來源,生活貧困。如今全家搬入了三室一廳的新居,10月份她到家門口的服裝廠工作,預計月薪三四千元,年底脫貧指日可待。
“就業是脫貧的最好方式。我們在摸清搬遷戶家庭情況和主要致貧原因的FRP基礎上,結合產業養殖、光伏扶貧、雨露計劃、政策兜底等后續脫貧措施,搬遷入住、落地生根、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全部制定幫扶計劃,確保每奇藝果影像戶不少于四項幫扶措施。同時主動擴展搬遷戶就業機會,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安徽品創服飾有限公司在搬遷點建設扶貧工廠,總投資超3000萬元,預計可解決200人就業。2017年搬遷對象中計劃脫貧21戶93人。”方集鎮黨委書記王互動裝置祥倫介紹。
搬遷是沈浸式體驗手段,脫貧才是目的。“堅攤位設計持搬遷與脫貧同步,為每個搬遷戶謀劃包裝盒至少三項脫貧措施,確保穩定脫貧。”阜南縣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說,該縣突出產業扶貧,充分發揮柳編產業優勢,積極引導搬遷戶道具製作通過自編或代加工等方式參與柳編手工藝產品制作。開展光伏扶貧,力爭做到搬遷貧困戶“戶戶有光伏”。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土地流轉,采取“農戶+基地+合作社+公司包裝盒”的模式,引導搬遷戶發展水生蔬菜、水產、水禽、水稻和耐水植物等“五水”農業。“同時,我們注重加強貧困戶勞動技能培訓,在組織搬遷戶勞務輸出上下更大功夫。建立扶貧車間,在每個安置點規劃建設扶貧車間,盡可能讓搬遷戶就地就近實現就業。”
TC:08designfollow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