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寧陽:“老土地”里的“新鮮事”越來越多_中S包養網站國扶貧在線_國家扶貧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714009ae0818.97357580.

不種莊稼改“種草”、土地喝上“洋配方”、大棗炒出“文化味包養”……作為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年來,山東省寧陽縣堅持多元化、現代化、科技化發展,不斷培植農業發展新動能,“老土地”里的新鮮事越來越多。

“老土地”上種出新產業

在東疏鎮前張莊村本草園內,不見莊稼身影,到處包養是綠油油的飼草。“這些草是包養苜蓿草,烘干后將作為食草性寵物的飼料包養網,以5元/斤的價格出售。”前張莊村支部書記吳月軍介紹,包養“種草”比種莊稼合算多了,這些苜蓿草每年預計為村集體增包養網加收入30萬元。

除了苜蓿草,園內還種植了黑麥草、貓尾草等動物飼草以及金銀花、菊花等中草藥。目前,苜蓿草已經收割五茬,黑麥草、貓尾草收割了兩茬。

在文廟街道艾草種植基地,上千畝集中連片的艾草隨風搖曳,散發著沁人心脾包養網的艾香。基地負包養責人張憲峰介紹,艾草種植投資少、見效快,一年可以收割三四次,一畝地艾草的經濟效益是種植玉米、小麥的3倍。目包養網前,艾草基地第一茬產量達到90噸,第二茬訂單也被預訂一空。下一步,基地將生產艾柱、艾絨、艾茶以及艾草精油等附加值高的產品,打造種、儲、產、銷于包養網一體的全產業鏈條。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包養深入,飼草、艾草、水稻、藍莓、獼猴桃等越來越多的“新鮮元素”出現在寧陽的田間包養網地頭,日益成為當地農民的田間“新寵”。

打造農業發展“科技支點”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蔬菜品質越來越差,還耗水費肥。”華豐鎮張家寨村的石義迎說。長時間的單一種植模式,讓土壤透氣性變差,土地板結嚴重,病包養網蟲害現象加重。

2017年,山東碧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從白俄羅斯國包養家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引進的微生物專家,通過對石義迎大棚土壤化驗研究,配置了一道“洋配方”,對取樣土壤使用微生物土壤包養修復劑包養網進行修包養網復,并用公司的微生態制劑進行防蟲及肥土。“土壤鹽漬化減輕,根結線蟲等西紅柿的常見病也沒有了,單產提高了20%-包養25%。”石義迎說。

據了解,寧陽縣不斷在建制度、搭包養網平臺、育人才包養網、嚴監管上下功包養網夫,提高農業領域“科技含量”,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變。規劃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9.95萬畝,扶包養持專業化農業服務組織,培育農業專業技術人員,推廣土壤改良、無土栽培、節水灌溉等現代化包養技術。截至目前,建成農業技術推廣機構29個,培育中高級農業技術人員110人,每年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萬人次,科技日益成為撬動農業發展的新支點。

以農興旅,以旅富農

每年大棗成熟期,香甜綿軟的寧陽大棗都會引來數以萬計的游客嘗鮮,人們逛棗林、采鮮棗,當一天棗農,體驗鄉村田園情趣;果農們曬棗脯、釀棗酒、炒棗茶,窮盡看家手藝,當好熱情棗鄉人……

包養為提高棗產業效益和競爭力,寧陽縣大力發展“大棗+旅游”“大棗+文化”“大棗+扶貧”,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每年舉辦中華寧陽大棗包養文化節,組織開展“棗狀元”評選大賽、黑石鋪民俗游、棗樹王祈福、“棗鄉情”攝影展、“棗農的一天”生活體驗、打棗趣味賽、棗產品展銷等系列文化活動。圍繞大棗主產區,建設了好運棗園等50多處休閑農業示范點,每年吸引游客60包養網余萬人次包養網,年營業額達8000余萬元。一顆大棗帶動了當地鄉村旅游包養的蓬勃發展。

以農興旅,以旅富農,寧陽縣把農旅融合、全域旅游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大力培育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建設了全長126包養公里的環山,同步做好沿線10萬畝經濟林栽植和旅游景點規劃布局,包養網先期打造了顏林顏廟、鳳凰山、鳳仙山、友邦田園綜合體四個鄉村旅游節點。大力發展節慶文化,梨花節、蟋蟀節、槐花節、大棗節等活動的開展,不僅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農業轉型,也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